第179章 隐忍与权谋:司马懿的逆袭之路(2/2)
青龙二年(234年),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,屯兵五丈原。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,背水为垒,对诸将说:“亮若勇者,当出武功依山而东,若西上五丈原,则诸军无事矣。”果然,诸葛亮屯兵五丈原,试图“断陇右之麦”以充军粮。司马懿却下令“卷甲晨夜赴之”,吓得诸葛亮“望尘而遁”。
两军对峙百日,诸葛亮多次挑战,甚至送他“巾帼妇人之饰”,想激怒他出战。司马懿心中大怒,却面不改色,反而问诸葛亮使者:“诸葛公起居何如,食可几米?”得知诸葛亮“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,食不过数升”,他私下对司马昭说:“亮将死矣。”果然,不久诸葛亮病逝,蜀军撤退。司马懿追击至赤岸,见蜀军“遗其图书、粮谷甚众”,长叹:“天下奇才也!”
景初二年(238年),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,自称燕王。曹叡召司马懿问计:“往还几时?”他胸有成竹:“往百日,还百日,攻百日,以六十日为休息,一年足矣。”率军抵达辽东后,公孙渊派重兵驻守辽隧,坚壁清野。司马懿却“泛舟潜济以出其北,与贼营相逼,沈舟焚梁,傍辽水作长围,弃贼而向襄平”。
当时恰逢暴雨,平地水深数尺,魏军将士恐慌,请求移营。司马懿下令:“敢有言徙者斩!”都督令史张静犯令,立即处斩,军心始定。待雨停后,他“起土山地道,楯橹钩橦,发矢石雨下,昼夜攻之”。城破之日,他下令“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,以为京观”,又将公孙渊麾下公卿以下两千余人诛灭。此役之后,辽东纳入曹魏版图,司马懿的铁血手段震惊天下。
正始十年(249年),这是司马懿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。曹叡去世后,幼主曹芳即位,大将军曹爽专擅朝政,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,独揽兵权,任用何晏、邓飏等亲信,排挤司马懿等老臣。司马懿表面称病不朝,暗中却与儿子司马师、司马昭密谋。
他的装病堪称一绝。河南尹李胜来探病,见他“使两婢侍,持衣衣落,指口言渴,婢进粥,帝不持杯饮,粥皆流出沾胸”,说话也颠三倒四:“年老枕疾,死在旦夕。君当屈并州,并州近胡,善为之备。”李胜回去告诉曹爽:“司马公尸居余气,形神已离,不足虑矣。”曹爽果然放松警惕,带着皇帝去高平陵祭拜。
正月甲午日,洛阳城还笼罩在晨雾中,司马懿突然从病床上起身,眼中闪过精光。他早已暗中豢养“死士三千”,此时一声令下,司马师率部控制司马门,司马昭镇守武库,他自己则率太尉蒋济等大臣,列阵于洛水浮桥,向太后上奏曹爽罪状:“背弃顾命,败乱国典,内则僭拟,外专威权。”
曹爽接到奏报,吓得魂飞魄散,带着皇帝躲在伊水南,伐木为鹿角,征发屯田兵数千人自守。大司农桓范劝他“奉天子幸许昌,移檄征天下兵”,曹爽却犹豫不决:“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。吾得以侯还第,不失为富家翁。”桓范大哭:“坐卿!灭吾族矣!”
曹爽最终投降,交出兵权,回到府邸。司马懿却没有给他做“富家翁”的机会。三天后,有司弹劾黄门张当,供出曹爽与何晏等“图危社稷”,司马懿立即收捕曹爽兄弟及其党羽,“夷三族,男女无少长,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”。连曾为曹爽出谋划策的桓范,也被灭族。此役之后,司马懿彻底掌握曹魏政权,成为实际上的“太上皇”。他的隐忍终于迎来爆发,多年来的猜忌、委屈、权谋,在这一刻化作滔天巨浪,将曹爽集团彻底吞没。
从建安六年装病拒曹,到正始十年装病夺权,司马懿将“隐忍”二字做到了极致。他像一条潜伏在深渊中的巨鳄,耐心等待猎物露出破绽。在曹操麾下,他“勤于吏职,夜以忘寝”,让多疑的曹操放下戒心;在曹爽专权时,他“诈疾笃,使两婢侍”,成功麻痹对手。这种隐忍,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极致的权谋——用时间换取空间,用屈辱换取机会。
司马懿的一生充满矛盾。他为曹魏政权东征西讨,平定辽东、抵御蜀汉,屯田积谷,稳定边疆,是当之无愧的功臣;但他发动高平陵之变,诛杀曹爽,独揽大权,又被视为权臣篡位的开端。晋明帝司马绍曾问王导:“前世所以得天下?”王导讲述司马懿创业之始及司马昭弑君等事,明帝羞愧地以面覆床:“若如公言,晋祚复安得长远!”
司马懿死后,子孙建立西晋,统一天下,却迅速陷入“八王之乱”“五胡乱华”,中原大地再次陷入血泊。这或许是历史对权谋家的一种吊诡——他用隐忍和权谋为子孙铺就帝王路,却没料到,失去了道德根基的王朝,终究是空中楼阁。
站在首阳山的司马懿墓前,看着“不坟不树”的简朴墓地,很难想象这里埋葬着一位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。他的一生,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权谋教科书,也是一曲充满争议的时代悲歌。正如《明朝那些事儿》中所说:“历史最大的教训,就是人们从不吸取教训。”司马懿的故事,留给后人的,是对隐忍与权谋的深刻思考,更是对权力与道德的永恒追问。
在三国的舞台上,司马懿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主角,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。他用一生诠释了一个真理:在绝对的隐忍和耐心面前,再强大的对手,也终将露出破绽。而时机的把握,永远只属于那些既能低头拉车,又能抬头看路的人。这,或许就是司马懿逆袭之路的终极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