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 2022年,真是个遥远的名词。(2/2)
“但这可是最轻松的铁饭碗,”容翡开解,“您就请好吧。”
说是最轻松,是因为首体大没有花滑专业,这项运动并不普及,达不到开设条件。
穆百川却没为这个烦心:“你们下午还有事?”
几人摇头。
学校逛得差不多,食堂的小吃也尝过了。
他不客气:“那我有个不情之请。”
用悲惨经历铺垫这么久,叶绍瑶动了恻隐之心,说什么也不拒绝:“您尽管提。”
“学校的花滑馆正好开冰,你们赏个脸,来滑几圈?”
这是陷阱,巨大的陷阱,身后的金漆赫然雕着“花滑馆”几个大字,还照映太阳闪着金光。
他们已经落入穆教练的网里。
叶绍瑶作为拉大家下水的头号罪人,被容翡押送在队伍的最前端,也首先看到了体育馆的全貌。
比岸北的市体育馆还大,甚至能和他们的训练中心平分秋色。
“教练,您不会从一开始就打着算盘吧。”她突然了悟。
穆百川得逞地笑说:“那倒不是。只是看你们都背着冰鞋,人尽其用。”
冰舞组和双人滑组都不吭声。
其实他们也是约冰来着,听国家队教练说,首体大的冰场翻新了。
新在这里。
冰球馆的旧楼扩了足足一倍,原来的大门换了方向,左边是冰球馆,右边通向花滑的冰场,二楼三楼有各种功能室,还有教练和教师的休息间。
开馆仪式比想象得要隆重,不止他们,连陈束晰和尹谊萱也来了。
参与华夏杯的选手们重新相聚。
容翡合理猜测:“即使我们不主动投案,也会被教练绑过来。”
可不呢,主席台的学生在调试音乐,他们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太扎耳朵。
“傻站着干嘛?快上冰热身。”又是一道熟悉的声音。
冯蒹葭果然也在这里,和穆百川一高一矮,笑盈盈地望向这群待宰的羔羊。
下午三点,开馆仪式准时开始。
入场口还有人来,环绕式的观众席陆陆续续坐满大半。
这么赶鸭子上架,叶绍瑶还有些紧张,观众大多是学校的学生,她仔细一听,有不少人抱怨。
“这里比外面还冷,混学分真不容易。”
“活动开始半个小时后才能签到打卡,我打了卡就走,耽误打球。”
什么学分,什么打卡,没经历过大学生活,叶绍瑶对他们的谈话一头雾水。
她和候场的尹谊萱打了照面。
作为华夏队唯一一名出征华夏杯的女单选手,她在自由滑中连摔两跳,和领奖台失之交臂。
“你的腰还好吧?”
“腰没事,”尹谊萱摇头,“只是比赛时没戴手套,手破了相。”
她亮出右手的掌根,还布着密密麻麻的红斑,是擦伤。
叶绍瑶语重心长:“吃一堑长一智。”
她以前也不爱戴手套,多摔几次就老实了。
陈束晰首先拉开冰演的序幕,场地采用室外的自然光,太阳斜斜地照进来,他滑在光与影交错的世界里。
一个点冰跃起,四周跳又一次成功了。
在昨天的男单自由滑,他也凭借成功的后外点冰四周,超越了俄国选手,拿到一枚宝贵的金牌。
叶绍瑶和季林越笑谈:“我们的索契一片光明。”
无论是陈束晰、容翡/张晨旭,还是两朝元老尹谊萱,都是索契冬奥的生力军。
她和季林越没赶上,只能等待下一次冬奥会的来临。
“季林越,我们要和容翡他们一样,坚持到平昌。”
“我们一定会到平昌的。”季林越说。
即使到平昌,他们也还年轻,正是当打的年纪。
冰演结束时,观众席还塞得满满当当,那些笃定自己会提前溜号的人,比谁都流连忘返。
学校的领导说着最后的致谢辞,表演嘉宾们已经进入另一个话题。
“你们猜,2022年的冬奥会会在哪个国家举办?”
“哈萨克斯坦吧,我看过新闻,阿拉木图已经报了名。”
“可行,中亚离咱们近。”
最近正是申办冬奥的截止时间,也不知道最终会花落谁家。*
“你们不如这样猜,22年的冬奥会会在首都举办。”容翡开起玩笑。
陈束晰有些人脉,一本正经地透露小道消息:“别说,冬管中心的领导三天两头开会,华夏真有可能申办奥运。”
真的假的?
容翡像听见什么骇人听闻的消息,捂住自己开光的嘴:“那我高低得撑到那时候。”
“你想想你的老搭档。”有人说。
真到那时候,他们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中年人,哪里还有方寸之地。
“季林越,”有人悄悄和搭档讲小话,“你相信吗?”
首都会成为冬奥的举办地。
男生点头。
“那我们就得坚持到22年了。”她笑着。
属于2013年的太阳还没有落下,他们走在回程路上,路边的树已经落叶纷纷。
2022年,十年之后,真是个遥远的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