娘子,造反(2/2)
匈奴私自潜入京城在先,谋害皇室,藐视天子威严。
这件事情在朝堂上引起众位官员激烈讨论,群臣激愤,其中一半以上的文官都主张对匈奴发兵,以彰显大谟天威。
可站在另一侧的武官,却无一人敢擡头说话。
而站在众臣之首的太女更是额头上一阵冒汗。
当日把罪责抛到匈奴头上只是为了脱身,没料到黎煦之时过境迁居然会翻旧账,还把这件事搬到朝堂之上……
这件事若是真的倒也罢了,太女自然也会支持向匈奴人讨一个公道。
可关键是,这件事本就是她杜撰,从始至终都是子虚乌有。
更何况,这朝上谁不知道,匈奴之凶猛,北境之残酷,十六年来,无人敢犯。
当年唯一能与之对抗的骠骑将军霍予晚早就死了,这么多年过去,虽说匈奴与大谟一直维持相安无事的状态,甚至民间都流传匈奴是被霍将军打怕了,不敢再犯大谟。
可唯有稍微了解内情的人知道,那年匈奴的退兵,一直是个不解之谜。
甚至这么多年的和平,都更像是平静表面下暗藏涌动。
这十六年来,大谟对周边国家发起的战争不止一次,可次次,都避开了北境。
一是皇帝故意避开不谈,二是,没有一个武将敢领命发兵。
北境残酷的地形,还有恶劣的环境,再加上匈奴的凶猛。
纵观前朝百余年,从未在那里讨得好处。
霍予晚是前无古人的唯一一个,而自她之后,也同样成为后无来者。
“简直是岂有此理!陛下,老臣提议向北境发兵,为我大谟皇室竖立天威!”
“臣附议。”
“臣等附议……”
坐在高位之上,黎煦之垂眸轻抿杯中茶水,淡淡勾唇。
而皇位上的黎穆之脸色却并不好看,阴冷深沉的目光一直落在太女身上。
上次的围猎行刺事件,她把善后之事都交给了太女打理,原以为她跟着自己在朝堂上学了十多年,再如何蠢笨也不至于处理不了这么一桩小事,可没想到……
一旦对北境发兵,这朝上,敢同匈奴对抗的人,除了死而复生的霍予晚,怕是一个都没有。
寇从虽然是她一手扶持,可她到底有几斤几两,黎穆之心里一清二楚。
若真让黎煦之得逞,把兵权交到霍予晚手里,那她的皇位怕是也要坐到头了。
更何况,若是这个时候发兵,那她之前十几年做的努力,就都白费了。
“发兵一事兹事体大,太女,朕问你,当日可是真的调查清楚,那幕后之人,确为匈奴探子?”
“儿臣……儿臣……”
双膝跪地,黎瑜不住的用袖口擦拭额头的冷汗。
“太女莫不是要说,当日调查的真相有误?事关安危,太女难不成这种错误都能犯?”
轻飘飘的看她一眼,黎煦之淡声开口,语气中的怀疑与轻视更是让黎瑜擡不起头。
“儿臣可以帮太女殿下作证,母皇,当日围场遇刺之时,儿臣也在场,那些侍卫的尸体儿臣也都见过,皮肤黝黑,面容粗犷,身量宽大,的确是匈奴人的长相。”
上前一步,敏锐察觉到黎煦之对太女敌意的二皇女,主动开口做了个假证。
反正那些刺客的尸体早就被处理,死无对证。
既然姑姑想要发兵,她又为何不顺水推舟呢?
既在姑姑面前卖了好,又在百官之前露了脸。
比起太女的无能和怯懦,她可优秀的多。
可洋洋得意的二皇女却并没有注意到,皇位上黎穆之越发黑沉的脸色。
“母皇,儿臣也同意对北境发兵,扬我大谟皇朝威武!”
搞不清楚事态的四皇女也急忙站了出来附议。
在皇帝沉默之际,黎煦之垂眸望着底下百官,再次轻声开口。
“依本宫看,此次战役,由寇大人领兵最为合适,毕竟,当年能在北境活下来的将领中,也只此您一位了。诸位觉得呢?”
文臣低声交谈,一直埋头的武官却想也不想的就站了出来。
“微臣赞同公主殿下的意见,所谓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,这朝堂上,唯有寇将军对北境熟悉,自然该由她领兵,肯定能一击必胜。”
“臣附议……”
“臣也附议……”
面色有些难看的寇从擡头去看皇帝,却并没有得到回应。
“此事……容后再议。”
在良久的沉默后,黎穆之冷声留下这句话却,随后从皇位上拂袖离去。
“退朝。”
随着内官的一声宣令,黎煦之也缓缓从圈椅上起身,步调慢条斯理的离开。
“姑姑,您今日可是为了那位黎……黎校尉?”
在黎煦之刚走下台阶时,二皇女便凑了过来。
毕竟黎校尉刚刚任职,可是正需要机会大展宏图呢。
闻言黎煦之侧眸看了她一眼,只是勾了勾唇,没有说话。
已经了然的二皇女忙笑着继续讨好。
“姑姑放心,以黎校尉之姿,一定会在战场上大杀四方,明日早朝,我必重提此事,在母皇面前力荐黎校尉……”
“如此,便多谢二殿下了。”
迈步走进轿子前,黎煦之淡笑着开口。
“姑姑慢走,侄女恭送姑姑。”
自诩达到目的的二皇女喜笑颜开的弯腰行礼,对着黎煦之离去的轿子深深一拜,决定待会儿就去找几位交好的官员好好聊聊,务必明日一定把黎校尉举荐上位。
反正这件事情对她一点都不吃亏,若是黎校尉死在战场,那她也毫无损失。
可若是黎校尉打了胜仗,那她不仅有了姑姑在朝中的相助,以后还能在兵营中获得武将的支持,岂不是一举两得?
……
而与此同时,御书房之中。
嘭。
被一方砚台砸中额角的太女惶恐跪地,即便额角的血顺着脸颊滑落也不敢擡头。
“儿臣知错,请母皇息怒……请母皇息怒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