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 收购一家机器人公司,布局硬件!(1/2)
与国家电网的合作初步取得成功,AI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得到验证,这让林风更加坚信,人工智能的未来,绝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和虚拟世界。
想要真正地、全方位地改变物理世界,AI就需要“手”和“脚”——能够感知环境、执行物理操作的硬件载体!
无论是他构想中的智能家居生态(需要各种智能设备和可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),还是未来可能涉足的智能制造、智慧物流,甚至是在能源(电站巡检机器人)、医药(实验室自动化)等领域的深入应用,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——机器人(Robotics)!
未来智能科技虽然在AI“大脑”层面已经遥遥领先,但在机器人本体的机械结构设计、运动控制、传感器集成等“身体”层面,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从零开始组建团队,研发机器人硬件?太慢了!
林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场,或者说,是那些在技术浪潮中挣扎、等待被发掘的“遗珠”。
“系统,”林风下令,“扫描全国范围内的机器人研发公司或团队。要求:在机械臂、移动平台或仿生机器人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,团队核心成员背景扎实,但目前可能面临商业化困境或资金短缺。”
【指令收到。扫描机器人技术相关企业数据库……匹配筛选条件……】【搜索完毕。筛选出初步符合条件的目标15家。根据技术潜力、团队质量、财务状况、收购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,推荐优先目标:‘哈工匠(哈尔滨)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’。】
“哈工匠机器人?”林风看着系统调出的资料。
这家公司位于北方的“冰城”哈尔滨,由几位哈工大(国内机器人领域的顶尖强校)机器人研究所的师生创立。他们在多关节机械臂的精密控制、以及小型轮式\/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平台的自主导航方面,有着相当不错的技术积累,甚至还拿到过几个国家级的机器人竞赛奖项。
但与许多高校背景的创业团队一样,“哈工匠”空有技术,却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运作能力。他们开发的几款机器人原型,叫好不叫座,公司成立三年,一直靠着零星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创始人的情怀苦苦支撑,如今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。
“就是它了!”林风眼中闪过一丝果决。技术底蕴扎实,又急需“拯救”,简直是送上门来的优质收购对象!
他立刻让公司的投资拓展部(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负责,是b轮融资后新成立的部门)与哈工匠机器人取得了联系,表达了未来智能科技的合作乃至并购意向。
消息传到哈尔滨,哈工匠的创始人,一位名叫李卫国的、四十多岁、头发微秃、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,接到电话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!
未来智能科技?!
那个估值超十亿美金、由天才少年林风创立、红杉和国家队基金都抢着投资的AI巨头?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