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东吴储君列传:孙登、孙和、孙霸传(1/1)
魏黄初二年(221年),武昌宫阙前,十九岁的孙登面对吴王印绶长揖到地:\"方今九州未一,臣何敢受万户侯之封?\"孙权望着长子清瘦的身影,想起其生母卑微却由徐夫人抚养的身世,终下诏立为太子。选诸葛恪、张休、顾谭、陈表为\"四友\",命张休从张昭受《汉书》,还以授登,自此开启\"昼讲诗书,夜论兵法\"的东宫岁月。
孙登与僚属相处,常弃太子仪制,与诸葛恪共乘一车,和顾谭同帐而眠。太傅张温进言:\"中庶子职在切问近对,当用隽德之士。\"遂以陈表等为中庶子,然孙登仍令整巾侍坐,谓左右:\"贤才在侧,何须虚礼?\"黄龙元年(229年)孙权称帝,立为皇太子,以\"四友\"为股肱,东宫一时\"多士盈门\",时人比之\"稷下学宫\"。
孙权迁都建业,命陆逊辅登镇武昌。孙登射猎必避良田,行至歇宿处,专选荒田空地,谓左右:\"吾习骑射,不可累民。\"尝有弹丸掠过车驾,侍从擒获带弹者,其人不服,孙登令取己用弹丸比对,见型号不同,即释之曰:\"物有相似,不可轻罪。\"又失金马盂,查得是亲近侍从所为,不忍加刑,仅呼责数语遣归,诫左右勿言。
弟孙虑卒,孙权悲痛减膳,孙登连夜奔丧,见父亲憔悴,跪谏:\"虑弟夭亡,命也。方今朔土未一,陛下当重社稷,勿过毁伤。\"孙权纳言,为之加餐。嘉禾三年(234年),孙权征新城,孙登居守建业,时逢荒年,盗贼蜂起,乃制定科令,明赏罚、严patrol,旬月间\"路不拾遗\",百姓谓\"有宣父之风\"。
赤乌四年(241年),孙登病笃,强起握笔上疏:\"愿陛下弃下流之恩,修黄老之术,笃养神光。皇子和仁孝聪哲,宜早建置。诸葛恪才略博达,可任腹心;陆逊忠勤为国,当委以军国。\"写至\"郡县荒残,民物凋弊\",墨渍染袖,犹强书\"宽刑轻赋,均息力役\"。绝笔后,疏稿方达御前,孙权读至\"臣死无恨\",恸哭曰:\"此子若在,孤何忧嗣位?\"
孙登薨时三十三,谥\"宣太子\"。豫章太守谢景弃官奔丧,孙权叹:\"太子宾客,不同于他吏。\"许其复职。史载其居东宫二十一年,\"不畜私财,衣无文饰\",薨后唯余典籍百卷,铠甲三领,时人绘其像于武昌宫,谓\"东吴麒麟\"。
赤乌五年(242年),十九岁的孙和被立为太子,以阚泽为太傅,薛综为少傅。尝见有司以条书问事,谓左右:\"此必奸人借事构陷,不可长此风。\"遂上表请绝\"条书问事\"之制。都督刘宝与庶子丁晏互劾,孙和召二人曰:\"文武共事,当如兄弟,岂可为私隙妨国事?\"各赐酒释怨,时称\"太子解纷\"。
常与宾客论及博弈之弊:\"志士惜日如金,当习射御、研经史,何耽于博戏?\"命韦曜作《博弈论》以讽,蔡颖等好弈者皆愧服。然其母王夫人与全公主有隙,权寝疾时,全公主诬\"太子私会妃家,王夫人见上疾有喜色\",孙权震怒,王夫人忧死,孙和宠衰。
鲁王孙霸觊觎储位,全寄、杨竺等结为党羽,谮毁日盛。陆逊、吾粲数陈嫡庶大义,反遭诬陷——吾粲下狱死,陆逊愤恚卒。孙和被幽闭时,朱据、屈晃率诸将吏\"泥头自缚\"请命,孙权登白爵观望见,怒族诛陈正、陈象,杖责朱据、屈晃。赤乌十三年(250年),孙和废为南阳王,徙故鄣,临行望建业宫阙流涕:\"愿父皇万寿,吴国兴盛。\"
太元二年(252年),诸葛恪秉政,密通孙和妃张氏欲迎立,事泄,孙峻矫诏赐死。孙和与张氏诀别:\"卿无罪,何辜及此?\"张妃泣曰:\"生死相随,岂忍独生?\"遂同缢于新都寓所,时人作《伤太子诗》,中有\"凤凰在笯,麒麟被羁\"之句。
孙霸为鲁王时,孙权\"宠爱崇特,与和无殊\",车服仪制几同太子。羊衟上疏警告:\"昔袁绍、刘表以嫡庶不分亡宗,陛下当鉴前事。\"孙权不听,反许其开府治事,于是全寄、吴安等\"投附党羽,竞进奸谋\"。
赤乌十年(247年),杨竺夜见孙权,诬孙和\"潜通陆逊,欲据荆州谋反\",孙权惑之。孙霸党羽又伪造太子手书,言\"父皇老病,当早图之\",孙权大怒,欲废和。孙霸以为得计,宴饮时对宾客狂言:\"太子废,吾必立。\"却不知孙权已察觉其党势过盛,谓陆逊曰:\"孤岂不知嫡庶?然霸党已成,不废和则霸难制。\"
赤乌十三年(250年),孙霸赐死,杨竺尸流长江,全寄、吴安等伏诛。临刑前,孙霸望建业方向叩首:\"儿误信小人,辜负父皇。\"其长子基、壹徙会稽,孙皓即位后,以\"旧隙\"削爵,徙乌伤县,时人叹:\"鲁王之乱,始于宠,终于妄。\"
太元二年(252年),孙奋封齐王,居武昌。诸葛恪以\"江滨兵马之地不宜亲王\",徙其豫章,孙奋怒曰:\"吾为先帝子,岂受竖臣节制?\"拒不从命,又擅发将士修宫室,私杀有罪侍从。恪上疏谏:\"昔鲁王覆辙在前,大王当戒骄恣。\"孙奋虽惧而移南昌,却变本加厉,\"游猎弥甚,所过田畴尽毁\",官属敢谏者辄遭鞭挞。
建衡二年(270年),民间讹传\"孙奋当立\",豫章太守张俊误信,祭扫其母仲姬墓。孙皓闻之,车裂张俊,夷三族,遣使者至章安赐孙奋毒酒。孙奋饮前笑谓五子:\"吾早知跋扈必亡,然未料横死如此。\"父子俱死,国除,时人怜之曰:\"奋之暴,实孙氏内斗之果也。\"
孙登以\"谦德仁孝\"为东宫表率,其临终疏中\"宽刑轻赋任贤使能\"之策,若得施行,或可延东吴国祚。惜乎天不假年,中道崩殂,遂使二宫之争必烈:孙和贤而见废,孙霸妄而遭诛,孙奋狂而致灭,皆因\"嫡庶不分,宠遇过甚\"。
观孙氏储位之乱,实乃权力与亲情的残酷博弈:孙权晚年猜忌,既宠鲁王以分太子权,又惧其势大,终至兄弟相残;孙登之贤未能传续,孙和之明反遭构陷,孙霸之妄自取灭亡,孙奋之暴横死非命。此等乱象,恰如羊衟所言\"嫡庶不辨,则祸起萧墙\",东吴之衰,实始于储君之争。当孙皓追谥孙和为\"文皇帝\"时,距孙登薨已三十八年,斯人已逝,唯余史笔,记此一段血色储君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