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药堂匾额藏岐黄(1/2)
\"杏林春暖非虚话,匾上悬壶有秘章。
若解阴阳颠倒用,方知橘井泉中藏\"
一、匾额无声断生死
乾隆四十年春,北京同仁堂药铺前人头攒动。新挂的\"妙手回春\"匾下,掌柜乐凤鸣正襟危坐,望着求诊者手中药方冷笑:\"持'天冬地黄汤'方者,可入东厢;写'地冬天黄汤'者,请移西廊。\"人群哗然——原来匾额\"春\"字末笔的枯墨痕,正对应《黄帝内经》\"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\"之论,暗示今春当以\"天冬\"为君药。
这般玄机,可溯至东汉\"医圣\"张仲景。《伤寒杂病论》载:\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\"宋代惠民局更将《周易》卦象刻入匾额:乾卦\"天行健\"匾下诊外感,坤卦\"地势坤\"处医内伤。某年瘟疫,许叔微在\"三阴三阳\"匾下置六色药幡,对应太阳、少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六经,病家自辨幡色求药,竟无一差错。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\"善诊者,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\"这阴阳之辨,早被医家化作匾额上的生死符。
二、药香深处隐玄机
嘉庆年间,苏州雷允上药铺的\"六神丸\"名动江南。某日徽商携重金求购秘方,掌柜指着\"膏丹丸散\"匾笑道:\"君不见'丸'字缺笔?此乃'九转金丹少一转'之意。\"原来匾上\"丸\"字故意少写末点,暗合制药需经八十一昼夜的\"九九之数\"。
这般手段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早有伏笔。李时珍记\"阿胶\"制法:\"择乌驴皮,浸狼溪水,熬胶必用金锅银铲。\"北京鹤年堂更将\"鹤\"字顶部雨字头改作\"火\"形,暗示\"水火既济\"的炮制心法。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:\"医道如兵道,匾额乃布阵图也。\"
陆游《病起书怀》云:\"病骨支离纱帽宽,孤臣万里客江干。\"这\"病骨\"二字,恰是医家望诊的入门诀。
三、药柜纹样辨真伪
道光十二年,汉口叶开泰药号遭人仿冒。掌柜叶名琛不动声色,将真伪药柜并置堂中:\"诸君且看这'百草回春'匾,真者'草'字竖笔带钩如镰,伪者直如木棍。\"众人细观,果见真匾\"草\"字钩处暗藏三七叶片纹——此乃《神农本草经》\"三七,金不换\"的隐喻。
这般防伪之术,源自明代\"江南药王\"冯了性。他在\"虎骨木瓜酒\"坛封口处,用雄黄写《汤头歌诀》首句:\"四君子汤中和义。\"唯有识得歌诀者,方知真酒坛内壁必刻\"参术苓草\"四字。正如傅山《霜红龛集》所载:\"医者意也,匾者医之魂也。\"
《周礼·天官》载:\"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供医事。\"这\"聚毒\"二字,在药堂化作鉴别真伪的试金石。
四、破局当效思邈心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