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隆庆新政(1/2)
一、朝堂上的算盘
五更鼓刚过,乾清宫的灯烛就亮了起来。隆庆帝披着件湖绸单衣,盯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出神。晨露顺着檐角滴落,在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声响。
\"陛下,这是今年第三份请求减税的折子。\"张居正捧着奏章趋步上前,紫袍玉带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泽。他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,像是早看透了什么把戏。
隆庆帝接过奏本,黄绫封面上的泥金小楷写着\"南京户部侍郎臣周延儒谨奏\"。展开一看,满纸都是\"祖宗之法不可变士绅乃朝廷根基\"的老调。最可笑的是中间一段,说什么\"江南士绅困顿,多有典卖祖产者\"。
\"呵!\"隆庆帝把折子往案几上一扔,震得茶盏里的君山银针轻轻晃动,\"上月朕还收到他们哭穷的折子,说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。结果呢?\"他指了指另一份墨迹未干的密报,\"锦衣卫查实,光松江徐家就在海外买了三个岛!那徐阶老儿给朕上折子时,还拄着根破竹杖装可怜!\"
冯保适时地递上缠枝莲纹茶盏,袖口熏染的龙涎香在空气中缓缓晕开:\"主子圣明。老奴听说,徐阁老家的三公子,在什么'袋鼠国'当上了土皇帝,光金矿就占了俩。前儿个还有商船带回消息,说徐三公子在那边盖的宅子,比南京魏国公府还气派呢。\"
高拱捋着花白胡子,眼角笑出深深的纹路:\"这下可好,'官绅一体纳粮'的难题不攻自破。那些闹得最凶的,现在都忙着在海外圈地呢,谁还顾得上跟朝廷较劲?老臣昨儿个路过户部,看见江西布政使家的管家,正求着郎中大人多给开几张出海路引。\"
二、江宁旧事重提
梅雨时节的江宁城,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。贾环站在府衙门前,望着新贴出的告示直摇头。三年前他在这里推行新政时,愤怒的士绅往他轿子里扔臭鸡蛋,有个老秀才甚至当街解裤带要泼他一身秽物。
\"大人,您看这...\"师爷递上汗巾,贾环这才发现自己额头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。告示牌上\"摊丁入亩\"四个朱砂大字赫然在目,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微微晕染。更奇的是,底下围观的百姓非但没有怒骂,反而都在拍手叫好。
\"贾大人,您说奇不奇怪?\"师爷凑过来低声道,手指着告示末尾的官印,\"去年还带头闹事的周举人,今儿个一早带着全家坐船去南洋了。听说买了块地,比他们周家祖产还大十倍呢!临走前还特意来衙门,求着主簿大人把他家田亩数多算几亩,说是要'卖个好价钱'。\"
正说着,人群突然骚动起来。一个穿着云锦绸缎的胖子挤进人群,身后跟着七八个挑担子的家仆。贾环瞳孔一缩——这不是粮商刘大富吗?去年就是这厮带着打手围攻衙门,还放话要让他\"横着出江宁\"。
贾环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,右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龙泉剑上。却见那胖子\"扑通\"跪在泥水里,脑门磕得咚咚响:\"贾大人!小的有眼不识泰山!求您给开个路引,小的想去婆罗洲做点小买卖...\"说着从怀里掏出个锦囊,倒出一把圆润的珍珠,\"这是孝敬大人的...\"
三、田间地头的新气象
山东菏泽的麦田一望无际,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泛起金色波浪。老农赵石头蹲在田埂上,粗糙的手指抚过新分的五亩地,眼泪吧嗒吧嗒砸在泥土里。去年黄河决堤,他家的三亩薄田全泡了汤,老母亲就是在那会儿饿死的。
\"爹!快看这个!\"儿子举着张盖着大红官印的纸跑来,鞋底沾着新鲜的泥巴。赵石头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才敢接过来——是县衙发的田契,纸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。\"县太爷说了,这地永远归咱家!连丁税都免了!往后每亩只交三斗粮税!\"
不远处,几个衙役正在给流民分地。有个精瘦的汉子领到地契后,突然跪在地上嚎啕大哭:\"俺家三代没自己的地啊!爷爷给东家当长工累死的,爹给西家当佃户病死的...这下可算能挺直腰杆做人了!\"他抓起一把土就往嘴里塞,旁边的人拉都拉不住。
里长叼着铜锅旱烟袋,眯眼望着忙碌的人群:\"哭啥?好好种地!听说南洋那边缺劳力,等秋收了,你家大小子去干半年,回来就能说媳妇!\"他指了指远处新起的瓦房,\"瞧见没?老王家三个儿子都去了金湾,去年捎回来的银子,直接起了三进大院!\"
四、市井百态
苏州城最热闹的得月楼里,说书人醒木一拍,正在讲新编的《海外奇谭》:\"...上回说到那金湾侯到了地头,满心想着捡金子。结果您猜怎么着?所谓'遍地黄金'其实是种会发光的蘑菇!气得侯爷当场就要回朝告御状...\"台下听众伸长脖子,茶都忘了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