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殿试风采(1/2)
初春的晨光还未穿透云层,贾环已经梳洗完毕。铜镜里映出一张沉稳的脸庞,目光如古井无波。茗烟捧着殿试专用的青布直裰站在一旁,轻声提醒道:\"三爷,时辰尚早,可要用些早点?\"
贾环摇头。他昨晚特意少食,今晨更是滴米未进。\"空腹方能头脑清明。\"他系紧腰间的玉带,指尖触到藏在里衣的那枚铜钱——那是林如海病逝前留给他的最后一件物件。\"殿试之日当置此物于砚台下。\"林如海的话犹在耳边。
马车驶出荣国府侧门时,东边的天空才泛起鱼肚白。贾政派来的小厮拦在车前,传话道:\"老爷让三爷务必谨记'守拙'二字。\"
车窗纱帘微动,贾环只淡淡道:\"知道了。\"马车继续前行,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清晰。
东华门外早已排起长龙。三百贡士身着统一服饰,手持牙牌静候唱名。贾环站在队伍中段,身形挺拔如松。前排几个年长举人频频回头打量,目光中既有好奇又不乏审视。
\"这位莫非就是荣国府的三公子?\"一个蓄着短须的中年文士压低声音问同伴。
\"噤声!人家会试第七,岂是我们能妄议的?\"
\"听闻贾府嫡子早夭,如今竟要...\"
贾环充耳不闻,目光平视前方宫墙上露出的一角飞檐。晨风吹动他鬓边散落的几丝黑发,他却连抬手整理的意思都没有。这等流言蜚语,自从他中榜那日起便不绝于耳。若是从前,他或许还会暗自愤懑;如今历经科场沉浮,反而觉得这些言语如同过耳春风,不值一哂。
\"扬州府贾环!\"
鸿胪寺官员的唱名声传来。贾环整了整衣冠,迈着四方步向前走去。宫门两侧的侍卫目光如炬,他却连睫毛都不曾颤动一下。
踏入紫禁城的瞬间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恰好穿透云层,为太和殿的金顶镀上一层耀眼光芒。贾环的脚步丝毫未乱,心中却微微一震——三年前他还是个在贾府角落惶惶度日的庶子,如今竟能堂堂正正走入这天下士子梦寐以求的圣地。
领路的太监走得极快,不时用余光打量着身后这位年轻举人。寻常贡士初次入宫,莫不是东张西望、激动难抑,眼前这位贾三公子却神色淡然,连脚步都丝毫不乱,倒叫他一时间摸不清底细。
保和殿前,三百张小案几已整齐排列。贾环找到自己的位置,取出文房四宝一一摆放妥当。同考场内不少人已经开始窃窃私语,甚至有人取出准备好的小抄偷看。贾环只是静静研墨,砚台下那枚铜钱若隐若现。
\"皇上驾到!\"
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,全场霎时鸦雀无声。贾环随众人行跪拜礼,额头触地的瞬间,竟觉得后背渗出一层薄汗。他暗自调息,再抬头时,脸色已恢复如常。
明黄色的身影在高台上落座。贾环不敢直视天颜,只听得一把浑厚的嗓音从殿上传来:\"朕观近年科场文章,多流于浮华。今日试题,只求一个'实'字。\"
几位大学士抬着覆着黄绸的檀木盘走下丹墀。当题目展开时,全场不约而同发出一声轻叹:
\"论吏治之本\"
贾环闭目凝神片刻。这题目看似平常,实则暗藏玄机。近年来朝中因整顿吏治闹得沸沸扬扬,不知多少官员因此落马。如何既切中时弊,又不至于触动上意,实在是个难题。
他蘸墨提笔,手腕悬停片刻,终于落下第一行字:\"臣闻为政之道,贵在知本...\"
笔锋沉稳如他此刻心境。写到关键处,忽听得邻座一声轻响——那位年近五十的老举人笔管落地,竟失手溅了几滴墨在试卷上。老举人顿时面如土色,双手颤抖不已。
贾环眉头微蹙,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砚台往对方那边推了推。老举人感激地点头,却见他已重新专注于自己的卷面,仿佛刚才的小插曲从未发生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