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老赵的苦楚(2/2)
看淡了,只是说不想了,只是让南墙把头撞肿了,只是没有遇到事而已,老赵也是,遇到事了,自然由不得人不多想。
可想了又能如何?找人吵架还是骂仗,只能是想了明白了,在心里藏起来,然后越来越远而已。
至于说那个几十年没有来往的哥,不提也罢。若不是当年拿着棍棒逼自己分家,何来以后的恩恩怨怨。
老赵矫情了。
事实上,最扯不断的血缘亲情,最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呵护,虽说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,而才能足以任重,小人虽器量浅狭,而未必无一长可取,但亲情却多以细节捉量。理所当然的背后,是彼此的相互看重。可太多的时候,太多的人习惯于理所当然的接受,而排斥必不可少的付出。
人心如此。
富在深山有远亲,穷在闹市无人问。古人诚不欺我,背后何不又是一个赤裸裸的“利”字在作怪,社会有阶层,亲戚又何尝不是呢?小的穷的弱的需要大的富的强的帮衬,当小的变大,穷的变富,弱的变强,轮流的结果,首先是忘却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,甚至是伤害。无疑,这种伤害是最痛的,如同脖子上捆个细线,不要命却透不过气来。
几千年,风水不就是这么轮流转的吗?所以,得过且过的好。
可老赵明白这些,心里的苦楚就越甚,可这样的事只有埋在心里,所谓的可语与人无二三。
老赵就在这样的心境里深陷着。
这是社会规则和人性使然。
父母只是教会了他如何做人,善待他人。从小受到的教育,也是要善良,要爱这爱那。书本上就是没有教过我们这个社会的运行准则,更没有教过我们如何谋生,如何应对复杂的人性。
而老赵只能在年复一年生涯里,从自己的耳闻目睹、亲身经历中见识人性,一步一步,一年一年感受着人性。
直到快三十岁,才真正的理解了这个社会运行最底层的逻辑,只要两个字——利益!却是不相信、不承认,非要与命抗争。办养殖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若不是为了让乡下的亲人们日子好些,何苦费心巴力地干这个事。
富不还乡的道理,老赵不是不懂。而是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富过,一个小心翼翼靠工资养家糊口的人,能富到哪里?只是当时猪油蒙了心,以为自己有了帮别人的能力,可忘记了,几十年的奔波后,自己早已脱离了原来那个阶层。不能不承认,即使在社会的底层,还是可细分阶层的。所以,太多的人在老年之后,才会有圈子越来越小的感慨……
送走老太太的第一个礼拜,老赵几乎都是在这种胡思乱想中过的。
(满一百章庆贺,一大章,把后面的一些情节先剧透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