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3章 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二《登歌酌鬯》(1/1)
享节愍太子庙乐章之二
郊庙歌辞·享节愍太子庙乐章·登歌酌鬯
灼灼重明,仰承元首。
既贤且哲,惟孝与友。
惟孝虽遥,灵规不朽。
礼因诚致,备絜玄酒。
以下是这首诗的生僻字注音、注释和译文:
生僻字注音
无特别生僻需要注音的字。
注释
?灼灼:明亮的样子。
?重明:指太子,寓意其如同重明鸟,能洞察万物,有圣明之德。
?元首:指君主,这里可理解为皇帝。
?哲:有智慧,聪明。
?灵规:指太子的品德和风范。
?絜:同“洁”,洁净。
?玄酒:古代祭祀时当酒用的清水。
译文
太子有着如明亮光辉般的圣明之德,恭敬地承接着君主的期望。他既贤良又聪慧,具备孝悌和友善的品德。虽然太子已离世,但其孝顺的品德和美好的风范却永远不会磨灭。祭祀的礼仪因为诚心而得以实现,准备好了洁净的清水来进行祭祀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唐代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、繁荣昌盛的国力,成为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。而在唐代丰富多元的文化体系里,祭祀文化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,它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缅怀与尊崇,更是传承民族精神、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纽带。这首《郊庙歌辞·享节愍太子庙乐章·登歌酌鬯》,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,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,让我们透过字里行间,深刻领略到唐代对太子的尊崇以及祭祀文化的深厚内涵。
“灼灼重明,仰承元首”,诗篇开篇,便以一种磅礴而热烈的笔触,将祭祀的主角——太子,推至众人眼前。“灼灼重明”,这四个字仿佛是一束束炽热的光芒,将太子的形象照耀得光辉万丈。“灼灼”,形容光芒耀眼夺目,让人无法直视,在这里,它象征着太子那卓越非凡的品德和令人瞩目的智慧,仿佛他与生俱来便带着一种神圣的光辉,足以引领国家走向光明的未来。而“重明”,则寓意着太子如同重燃的明灯,不仅自身光芒万丈,更肩负着照亮国家前行道路的重任。“仰承元首”,直白而有力地表明了太子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的关键地位。他是皇位的继承人,是未来国家的主宰,犹如大厦的栋梁,承载着整个王朝的兴衰荣辱。在唐代,太子作为皇帝的接班人,其培养与成长备受关注,整个国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,期待他能继承皇位,延续大唐的辉煌盛世。此联通过对太子光辉形象和重要地位的生动描绘,不仅体现了对储君的高度重视,更让我们感受到唐代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许。
“既贤且哲,惟孝与友”,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入刻画了太子的高尚品德。“既贤且哲”,寥寥数语,却将太子的智慧与德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“贤”,代表着贤良方正,品德高尚,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;“哲”,则象征着睿智聪慧,具有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。太子集贤与哲于一身,无疑是理想的君主人选,让人对他未来的治国理政充满信心。而“惟孝与友”,则着重强调了太子在家庭伦理方面的优秀品质。在儒家思想中,“孝”是百善之首,是对父母长辈的敬重与赡养;“友”则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与关怀。太子以孝友为准则,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,更彰显了他作为未来君主应有的仁爱之心和道德风范。这两句诗,从智慧、品德、家庭伦理等多个角度,全方位地展现了太子的优秀品质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德才兼备、令人敬仰的储君形象,也表达了诗人对太子德行的由衷赞美和深深敬仰。
“惟孝虽遥,灵规不朽”,此联笔锋一转,从对太子当下品德的赞美,延伸到对其孝道精神的永恒铭记。“惟孝虽遥”,这里的“遥”,或许指的是时间上的久远,太子的孝道之举可能已经成为过去,但他的孝道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,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。“灵规不朽”,则进一步强调了太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,不仅是当时人们学习的楷模,更将永垂不朽,成为后世子孙敬仰和传承的典范。在唐代,孝道被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,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,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。太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孝道,为整个社会树立了榜样,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,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。通过“惟孝虽遥”与“灵规不朽”的鲜明对比,诗人深刻表达了对太子孝道精神的崇敬之情,以及对其品德永恒价值的高度认可。
“礼因诚致,备絜玄酒”,诗的最后,将视角转向了祭祀仪式本身。“礼因诚致”,这四个字深刻揭示了祭祀的核心要义——真诚。在古代祭祀中,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,更是内心真诚敬意的外在表达。人们怀着对太子的崇敬之情,严格遵循着祭祀的礼仪规范,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环节,都饱含着深深的诚意。而“备絜玄酒”,则具体描绘了祭祀仪式中的祭品准备。“备絜”,表明祭品的洁净与完备,体现了人们对祭祀的认真态度;“玄酒”,作为一种古老而质朴的祭品,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人们对太子最纯粹的敬意。在古代祭祀文化中,祭品的选择和准备都有着严格的规定,它们是人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的媒介,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与祈愿。此联通过对礼仪和祭品的细致描写,生动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与虔诚,让我们感受到唐代祭祀文化的严谨与深厚底蕴。
中所承载的情感重量。